日本战国合战详解

206.第205章 武田三备(第1/2页)

制定军役帐,明确家臣国人义务的前提,除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还有就是对知行的准确计算,这也就涉及到检地。

当初,考虑到局势不稳,义重仅在丹后、若狭、敦贺施行检地。现如今,包括但马、因幡、美作、播磨在内的大量新附领地都是沿用之前的检地帐,不论是税赋还是军役,都与实际有着较大差距。

因此,在尼子氏和大内氏打得不可开交无暇东顾之时,义重宣布,对上述四国进行检地,当然,为了避免引发新附国人的反感和抵触,义重对外宣称此次检地只为掌握领内土地的基本情况,暂不作为缴纳税赋的标准。

由于这些地区刚刚归附,检地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从天文十一年(1542年)三月开始,一直到次年五月,才在义重的持续催促下基本完成。而新的税赋标准和军役帐,直到天文十三年(1543年)年底才最终最终在上述地区施行。

义重深知战争的背后是烧钱,因此,在好不容易得到的战后平静时期,他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

除了原有的“北国船贸易”和“通信符贸易”外,义重加强了与明国商人的经济联系,是为“明若贸易”。在原有开放小浜附近的苍岛作为其基地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准许王直旗下的商人登陆小浜港,效仿朝仓氏,在港内设置“唐人町”,吸纳明国商人来此贸易和居住,进一步发展当地的经济。

不仅如此,除了小浜港外,义重还准许对明国商人开放敦贺、舞鹤、宫津、竹野等四个港口,将上述港口建设成为“北国船贸易”“通信符贸易”“明若贸易”的交汇点,使得来自陆奥、出羽、越前、越中、越后等地的商品在武田领内经过转手后,摇身一变登上明国的商船,义重也借此赚取了不菲的差价和佣金。

既然经济是为战争服务,那就少不了战略物资的交易。在帮助王直赚的盆满钵满、几乎垄断了和若狭武田氏贸易的同时,王直也投桃报李,向义重方面提供了数量不少的硝石、蒙古马,输送了数门佛朗机炮,并且协助武田氏对其制造的铁炮进行优化改良,使得精度和威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除了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商业发展,义重还正式开启对生野银山的开采。

众所周知,义重在击败山名佑丰,获取东但马之地后,便控制了生野地区所在的朝来郡。但碍于当地处于武田氏与周边势力的边界,当时实力不济的义重并不敢开发银山。

现如今,银山周边的播磨、美作一带已经被义重控制,捍卫银山的生野城也建造完成,因此银山的开采便提上了日程。

经过反复周密的商议,王直按照之前的承诺,向义重提供了数名精通“灰吹法”的工匠,并且与王直就白银产出后的贸易流程和利益分配达成一致。

天文十一年(1542年)四月,生野银山正式进行开采,并由平井利政之子平井利通担任“生野奉行”,负责银山的日常管理。此时,石见银山作为日本最大的银山,其年产量为三十八吨(百万两)左右。而生野银矿作为“后起之秀”,在投入开采的五年后,年产量基本达到十吨(百万两)。

为了服务经济,更是便于领地管理和日后战事需要,义重以畅通商道为名,对境内的丹后街道、鲭街道、但马道等主要干道,和通往敦贺、播磨、美作、因幡等领内地区,以及通往丹波、近江等周边区域的道路进行平整和拓宽。并且,对一些阻碍领内通行的山路也进行了拓宽和改善,使得领地之间、与周围势力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商业的发展和道路网的完善优化,带动了境内“宿场制”的推进以及“宿场町”的增加和壮大。而“宿场町”的壮大,又反向招引了更多的商人,一来二去,实现了境内商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济搞上去,家底子厚实了,义重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加强军备。

之前,由于经济刚刚起步,义重施行“兵农分离”的计划暂时搁置。不过出于领内防御的需要,他还是在每个郡选择或者新建一座城池,由郡代训练一定数量的常备兵驻扎城内。平时,负责城池的守备,战时负责对郡内或者邻郡的支援。这一做法可以尽可能地快速集结军队应对突发战况,这些常备兵也被看做是“兵农分离”的一个试点。

不过随着领地的大幅扩大,以及面对的外部势力日渐复杂和强大,义重认为“兵农分离”的推行必须加快。

首先,便是将之前的“赤色骑马队”进行扩军,使之成为规模更大的“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赤备”。

所谓“备”,乃日本战国时代,以足轻为主分成旗组、铁炮组、长枪组、弓组、骑马队、军监·目付、侍大将(备队指挥官)、小荷駄(主司补给运输)等各种兵职组成的一支功能较为齐全的队伍的总称。

为了增强赤备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义重将甲斐输入的本土马以及明国方面购买的蒙古马进行杂交,形成了更加适应日本山地、谷地、小型平原作战的改良品种,由于马场主要设在但马东部,因此这种马又被称为“但州马”。

这种马体型介于甲斐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