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太史慈
第643章 黄忠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第1/4页)
黄忠一波犀利、坚决而又短促的反攻,把于禁的骑兵部队杀得大败,伏尸无数,一退十余里。
不过,于禁手头的总兵力,毕竟是黄忠的三四倍之多。
而且以骑兵劫营,来去如风,打不过还可以撤。黄忠这种守营的部队,是不可能反击围歼撤退的骑兵的。
所以,于禁的骑兵部队只是被打得大残,一时失去了再战之力。稍稍退却后,就跟刚刚赶到战场的步兵主力会合。
于禁本人也趁机喘息了一口,收拾重整部队。
按照他战前制定的计划,此时此刻,骑兵应该已经靠着偷袭劫营之利、彻底撕开搅乱章乡水寨的防守。然后步兵就能一拥而上,扩大战果,把这里的敌军彻底围歼,把刘备军转运囤积多日的粮草彻底焚毁。
但现在计划被硬生生打断,步兵再仓促扑上去,也就没有了意义。
于禁在飞快思索之后,就下令暂停进攻,让部队原地休整,恢复状态。甚至有必要考虑就在离黄忠营地十五里远的地方,就地扎营相持了。
在吩咐部队就地歇息、用最简易的方式先草草扎营后,于禁也是火急火燎,找来了诸部将、幕僚,紧急商议变招对策。
于禁非常敏锐地率先抛出了眼下最紧迫的一个问题:“选择在当阳城外的水寨大量屯粮,此事怕自始便是诸葛瑾的诡计!
连黄忠都不在编县,提前偷偷调回了当阳,以致我军劫营不利,可见敌人准备何其充分。
为今之计,诸位以为,我军当继续以步军速战速决强攻,还是扎营后徐徐相持、围点打援,抑或是立刻撤兵?”
此时此刻,于禁身边的副将,主要有三人,分别是史涣、何茂、王摩。
史涣是老人了,曹操当年还是司空时,史涣就是司空府的属吏,派到于禁身边帮着督军的。当年于禁打张绣、打官渡之战,史涣都跟着他一起出兵。
而何茂、王摩的地位要低得多,他们不过是官渡之战时、于禁击溃袁绍军迫降的。曹操也把这部分袁军旧部拨给于禁继续统辖。
这种场合下,自然要史涣先发表意见。
他是文官出身,比较谨慎,稍微想了想便说:“既然这一切都是诸葛瑾的计谋,我军初战已经失利,士气已颓。再打下去,恐怕越陷越深……还不如设法尽快退兵。”
于禁闻言,并不反对,但也稍有面露难色。
而旁边武将出身的何茂、王摩,则忍不住指出了史涣的一个低级错误。
何茂率先说道:“史参军此言,虽然持重,但未免太过……不切实际了。此前两次,我军都是以骑兵劫粮,来去自如。打不过想撤也不是难事。
这次却是以步军主力跟进,准备强攻当阳的。如果只是骑兵先锋受挫,便立刻退兵,步兵行动缓慢。万一黄忠追击,诸葛瑾也另有准备,到时候我们如何确保步军主力能撤回岘山?”
何茂说完后,王摩也附和了几句,并且查漏补缺地指出了史涣另一处考虑不周:
“我也以为不能轻言退兵,这不光是跑不跑得掉的问题,而是如今便退兵,士气只会更低落。三万步军,仗都没打,就觉得我方败了。敌人追击时,多半会演变成败退。
还不如就在当阳搏一把,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强攻,先灭了黄忠,把锐气找回来。就算没能歼灭黄忠,我们也能围点打援,等待诸葛瑾来救援黄忠,然后击溃诸葛瑾的援军!
听说刘备麾下大将都不在,关羽最快要月底才能到,诸葛瑾除了黄忠,手头还有什么大将可用?”
这些人的谋划,甚至都谈不上智谋,只能说是对兵家常识略有理解。
于禁也没指望这些家伙能出什么好主意,无非是参详一下大家的看法,摸摸各自的心态,于禁也就有底了。
“看来直接撤退,确实是不可行的,虽然可以避免在中诸葛瑾奸计的情况下、强行再战,但士气肯定撑不住。
而且,谁知道诸葛瑾到底还有没有后手?说不定他就是虚张声势,想骗得我们放弃呢!
也罢,还是先强攻吧,攻得下来最好,攻不下来就地改围点打援。反正至少要打一场小胜仗,挽回局面,再考虑是否撤军。”
于禁心中,终于下定了如是决心,然后他就一咬牙,让刚刚休息了一会儿的士卒,尽快组织起进攻。
……
于禁毕竟还是让部队歇息了一个多时辰,刚刚赶了三十里路的曹军步兵,大多还是恢复了体力。
最关键的是,趁着这個歇息的时间,士兵们能抓紧再吃一点战前下发的干粮,到了冲杀时,也不至于饥肠辘辘状态不佳。
同时,在这一个多时辰里,于禁也让士兵们紧急在附近砍了点树木。
相对粗大一些的,就直接作为撞门的撞木。
细一些的捆扎成木排,用以在壕沟上架设出新的进攻路线,以免太多士兵拥挤在少数几条入营通道上。
做好了这些准备,于禁便让部队重新拉开了进攻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