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笔趣趣

第137章 诸葛亮来没来淮陵?如来(第1/4页)

赵云把改良云梯车的诉求跟诸葛亮说清楚后,也算是松了口气。

经过过去两年的历史沉淀,“诸葛”这个姓氏往那儿一摆,就会给刘备阵营内的求教者以安全感。

大家已经形成了心理预期层面的共识,只要有诸葛家的人出手,或多或少总能让情况有所改善。

此后十天,赵云愈发细致入微地筹措着出击前的准备工作,务求兵强马壮,一击即中。

同时,他也不忘在临战前跟麾下军官们私底下透个气,告诉大家“虽然此战主公给我们的任务是佯攻,但有孔明先生亲自出手帮我们改良云梯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拿下淮陵”。

仅仅这么一个消息,就让赵云麾下那群曲军侯、屯长士气一振,觉得上阵冲杀的劲儿都更足了。

……

时间很快来到了开战前最后两天,赵云虽然对诸葛亮很放心,但也忍不住又去工坊巡视了一圈,想看看最终完成度如何。

来到工坊后,赵云立刻就看到了两台让他耳目一新的新云梯——甚至都不该再叫云梯了。

车体四周,有一半面积被围上了遮挡箭矢的木板。所有木板都是细长条的,从顶部直通底下,不存在垂直方向上的拼接,显然能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算是兼顾防护和结构强度。

反正整个塔也不高,还不到两丈,而两丈长的木板是很容易找的。如果未来造更高的塔,对付更高的城墙,或许这种设计就用不了了,因为更长的木材会比较难找。

车体朝后的一半则没有遮挡,显然是为了尽量减轻车体重量,便于推动,也便于从新式平甲板大船上装卸。

而朝后那一侧所用的支撑木柱,也明显比前面半边更粗,旋转楼梯的承重,也主要榫卯承受在后侧的木柱上。

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配平重心,避免“吕公车”的前重后轻过于明显,毕竟前面比后面多了挡箭木板。

只不过这些用心,赵云肯定是看不懂的了。他只有到了使用的时候,才会体会到这种设计的好用,而且依然不明其中原理——除非他老婆帮他解读。

工坊内,大部分工作都已经收关了,只剩下几个工匠还在那儿打磨“吕公车”的轮子,让它更圆滑,便于被推动,降低阻力。

工匠们用了一种把刀具固定、但让轮轴主动旋转、把轮子送到刀上切削的加工工艺。

如果有后世之人看到,肯定会大呼惊讶,这种加工工艺不就是用到了车床的思想么?能让大木轮子变得更圆——

当然,也仅仅是用到其“思想”,距离真正造出车床还差很远很远,哪怕是削木头的车床。那玩意儿在西方要文艺复兴末期才出现,欧洲人用它来车枪杆。

赵云见状啧啧称奇,衷心赞叹:“这也是孔明先生的巧思么?先生真乃鬼神之才,直到最后一刻,还能想到精益求精的技法,把攻城车改良得更好。不知先生何在?”

赵云最后半句话,是问那几个车车轮的工匠的。

然而工匠们都用奇怪地神情看着他,好一会儿才有一个老工匠回答:“赵将军想差了,这可不是孔明先生吩咐的。先生前天便去了射阳,视察灌田拔苗的事儿了。他已经把攻城车改好放着了,这两天的打磨,是诸葛夫人另外交代的。”

赵云一愣,下意识还以为对方说的是他妻子诸葛芷,随后才反应过来应该是黄月英。

“什么?连黄家娘子也有这本事?诸葛家不仅本家女眷才思敏捷、通晓诸学,竟连娶进门的妻室也如此博学?”

赵云这次是真的惊到了,对于黄月英的本事,他此前确实从未领教。

黄月英和诸葛亮成亲同样不过两月有余,外人不知其能,也属正常。

当日赵云上门,还以为自己交代的事情,都要指望孔明先生完成,最后竟连其妻也分摊了车车轮这个小活。又细问之下,才知道黄月英居然还参与了重心配平的设计、一部分受力结构的分析……

赵云已经懵逼了,他完全听不懂。

最后还是黄月英得到了消息,亲自赶到工坊,接待了赵云。两人闲聊几句,

赵云才得知“孔明先生那堆他大哥给的密卷,其中的工巧、算学秘术部分,原来黄月英在定亲后就有分享学习”。

这种东西,诸葛亮当然不会瞒着妻子,黄月英虽然没那个实力看懂全部“诸葛密卷”,但挑选其中三五卷专业最对口的看看,还是做得到的。

不知不觉间,少女黄月英也被密卷强化得比历史同期更强了,很多原本她只是懵懂知觉的东西,如今都豁然贯通。

赵云也是到了这一刻才知道,原来孔明先生改良新式渔船、绞拖网的轴轮、以及新式捕捉海鱼的流刺网,这三项技术里,黄月英也都或多或少贡献了一点点意见。

虽然跟孔明先生的贡献相比,还是微不足道,孔明大概平均能占八成,黄月英最多只占两成。

从工坊回来,验收完最终成品的赵云,内心无比放松,他对于拿下淮陵已经完全没有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