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93章(第1/4页)
第393章
当农民日报和人民网又相继报道了轮作休耕后,意味着这一项政策是真的就此提上日程。
农业需要休息。
农民日报还特意引用了一句农谚,“一年苜蓿三年田,再种三年用不完”。
并例举了已经在天南海北发芽的苜禾1号。
如今,许多并不适合发展苜蓿牧草的多雨区也有人引进了苜禾1号的二三代种。
这种种子便宜,也能产出一些效益,除了这,人们还看重轮作苜禾1号的效益。
肥田,改善盐碱,疏松土壤,轮作轮种,防虫防病……
另外,也和苜禾农牧明确了不会追究苜禾1号自留种的权益有不少关系。
自留种的产量和质量相比商业种都退化了不少,不会影响到苜禾的基本盘。
两家官媒的下场直接带动了一波主流媒体的报道,反应在金融市场上,则是以种子和种植为主业的股票大幅下挫,而农产品则迎来了一波小幅反弹。
休耕一时有后来压上,反超红旗河工程的趋势。
同时能源林也得到了关注,对嘉禾‘能源作物时代已经到来’的判断同样褒贬不一。
有媒体直接反驳了生物能源林项目,认为嘉禾只是单纯的想卖苗子。
随后陇省日报就直接贴出了各地大规模种植文冠果树的照片,那叫一个漫山遍野。
能源林再度被各地摆到了桌面上进行审视。
因为一篇文稿,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决定再次投入力量跟进,不论是生物能源,还是红旗河工程,只要能成一个都能博取莫大的关注。
…
八月下旬,日头正热,金塔的番茄种植户们迎来了丰收。
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种植户们正忙着挑选、采摘、装筐、打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郭阳笑着问秦立军,“领导,看了半天了,有何感想?”
“产业不成体系。”
一上来,秦立军就一反常态的抨击了番茄产业的发展,金塔番茄由来已久,但却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次。
“规模小、人工采摘占比高、加工不成气候……”秦立军看了看郭阳,说:“也就品种这块勉强能看。”
郭阳说:“领导不必这么刻意。”
“不,我专门了解过,不只是番茄,辖区内的农业情况我都了解过。”秦立军目光坚定,问道:“郭总对番茄感兴趣。”
其实嘉禾除了番茄种子,在种植基地和农机上也做了努力,只是可能效果没达到预期。
郭阳想了想,说:“主要是对手不争气,在这一块业务上留了机会。”
秦立军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郭阳说:“世界最适合种植番茄的区域分布在北纬40°左右,三大黄金产区:疆省、蒙省河套地区,老美加州河谷,地中海沿岸,这三大主产区也占据了全球番茄加工总量的70%。”
“金塔也在北纬40°上。”秦立军说道,随即又疑惑了,“但国内加工番茄消费量并不高,主要还是出口。”
郭阳笑道:“所以才是机会啊!”
秦立军:“你认为国内市场能开发出来?”
“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郭阳也只是有一定的把握,“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培育。”
这次下乡,郭阳本没有定目标,但看到番茄收获的场景后,便想来看看。
屯河股份一直是国内番茄加工的龙头,在世纪初是德隆系的三驾马车之一,经营业绩一直很好。
随后在德隆系崩塌之际陷入了混乱,被国粮重组后也连续亏损。
如今国粮屯河的心思全放在了糖业,以及还在盈利的水泥业务上,番茄业务相比前几年,也只是稍好。
另外,国粮原本在河套地区就有独立的番茄公司,和屯河番茄是竞争关系。
相当于,国粮占据了疆省和河套的主要番茄黄金产区,但业务不仅没整合,还在内部撕逼。
另外的竞争对手也不成大气。
这就给嘉禾留下了机会。
国内是没有食用加工番茄的消费习惯,但这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小孩。
十几年后的幼儿,很多都极其喜欢番茄酱等产品。
而且那时国内屯河番茄几乎无处不在,线上终端市场搞得如火如荼。
但更多的场景来自下游产品市场,海底捞的番茄火锅,李锦记的番茄麻辣烫,亨氏的番茄酱,味好美、圣伦等等国内知名品牌都是屯河的客户。
番茄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加工品风味和营养物质都比鲜品更好的农产品。
番茄炒蛋、番茄汤、番茄牛腩,这些用番茄罐头做出来也更为浓郁,也更省事。
另外,番茄罐头都是自然成熟的番茄,而市面上的番茄大都是大棚催熟的。
但这些都不是郭阳对番茄制品感兴趣的最终理由。
卖种子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