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007章 李世民的托付(上)(第1/2页)

第1007章 李世民的托付(上)

实际上,自贞观四年突厥在定襄之战中大败,阿史那氏分成了两枝,一枝迁到漠北,以阿史那施罗叠为尊,经过李言这十多年的不断打击和消弱。

由其中最近几年执掌草原大权之后,这一枝现在已名存实亡,草原上阿史那氏的统治权早已被李氏所取代。

而漠南的突利部,大唐君臣也不是省油的灯,经过大唐朝庭这么多年的渗透,早已名不符实。虽然还顶着阿史那氏的头衔,实际上已经换成了大唐的内核。

若是李泰、李治等其他亲王亲继位,或许阿史那云会渐渐脱离大唐,自成体系。可现在即然是李承乾登基为帝,那阿史那云母子等于再进一步,重新进入大唐核心。

不是阿史那云不坚定,而是自己儿子认祖归宗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李言自己倒是无所谓,次子从小在草原长大,与草原部族牵涉甚深。无论姓什么,都无法改变其出身和背景,这也注定了他无法和李象争取储位。

就算认祖归宗,他能倚靠的也只是草原势力。

从权力稳定上来说,自己若是只有李象一个儿子,也不太安全。一家独大,向来都是大忌,很容易形成以李象为核心的另外一个小朝庭,威胁到自己。

有一个年龄相当,实力雄厚却又在法理上有欠缺的竟争者来制衡,也是好事。

另一方面来说,若是只有李象一子,若是他出了意外,自己就只能在兄弟们中过继子嗣了。容易把李象放在危险之中,被人算计,从而觊觎自己的皇权。

有了次子,就杜绝了其他兄弟们的幻想,次子的继承权在李象之下,又在其他宗室子弟之上,对李象是一种极大的保护。

这个决定不是李言做出来的,而是李世民和大唐高层的一致决定,是为了江山社稷的长远考虑。

不过这样也好,整个天下,大漠草原姓李,中原内陆也姓李,就只剩下两边夹着的漠南部了,次子改回李姓之后,阿史那氏的影响力就会彻底被摸除。

李言暗暗想到,等到自己分身出来回到草原后,就向天下宣布,所谓的李言,就是李建成的私生子。那样以来,天下归李,就是大势所趋了,虽然可能会因此引起一些动荡。

可草原和大唐在大局上,就成了一家人,若是再发生战争,那就是内战了。

上层的战争可以归结为同姓之间的争权夺利,大可以杀的你死我活,却不会牵连到底层百姓。有了这个名义,草原在发动南侵的时候,分身李言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约束普通军士对百姓的侵害。

李言坐在龙椅上,隐入了长远的思量之中。

站在前方的王德,还在不辞劳苦的宣布着各项圣旨,新帝登基,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除了身边这些最亲近的人鸡犬升天外,还要普天同庆,恩泽万民。

赦免罪犯,免除税役等等都是应有之意。

而朝中的群臣更是等着封赏,首先是侯君集,无论是国丈的身份,还是在此次李言登基时所立的功劳,都是首屈一指的,直接被封为三公之首的太尉的高爵,几乎达到了人臣之首。

另外军职封为十二卫之首的左卫大将军一职,掌大半个禁卫军。

其他的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禹、岑文本等臣子们也是各有封赏。李世民借着这个机会,大肆提拔了一批倾向李言的臣属,大大增加了李言的实际权力。

总的来说,李世民自己所属的那一部份力量没有动,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也大多没有涉及。李言的旧东宫一系力量得到显著加强,像薛仁贵、王玄策、高侃等最初的东宫侍读都走向了重要岗位,执掌重权。

原来的李泰、李恪、李佑、李治等普经野心勃勃的争取过储位的亲王们则大受打击,势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缩水,尤其是魏王李泰麾下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被一剥到底,赶出了朝堂。

一朝天子一朝臣,站错队自然要承受相应的征罚,这和李世民针对世家的行为不一样,其他世家也不会出面相帮。毕竟,像韦挺这类的及时投靠世家官员,地位不降反升。

就这样,满朝文武纷纷扰扰的忙碌了一整天,直到日头西斜,整个新旧更替的程序和新的朝庭格局才得以完成,李言也成为了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三任皇帝。

夕阳西下,承庆殿!

李世民和李言都换上了一身轻便的常服,挥退了所有下人。在临湖的偏殿旁,摆下了一桌酒席,不是很丰富,都是些家常菜,一如贞观三年的时候,父子两人也常常这样小聚。只是,十多年过去,曾经的轻浮浪荡的毛头小子,已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一国之君。

而那个英雄潇洒、风流倜傥,打下整个李唐天下,横压一个时代,靠着一己威名,吓退颉利数十万大军的李家二郎。如今也垂垂老矣,坐在靠椅上,身子都挺不起来。

如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李世民不到半百,发鬓已花白,沟壑纵横的脸上密布老年斑,混身散发着老迈腐朽的死气,无一不在